“1954年3月12日下午三点中博策略,我把他带来了。”周恩来推门而入时,会议室里的人还没回过神。毛泽东抬头看见来人,打量了几秒,笑着说:“又是个身板单薄的书生模样,他真领过禁卫军吗?”
那天距离《共同纲领》颁布还不到四年,各条战线都在抢时间。42岁的建国,正是缺人手的年纪,既要修桥筑路,也要练兵备战。周恩来没有寒暄,直接介绍:“载涛,道光皇帝的孙子,晚清禁卫军训练大臣,骑术顶尖,马政经验足,可用。”毛泽东把手里的文件放下,问:“军马场急需懂行的老手,他愿出力吗?”载涛拱手,声音不大:“只要国家需要,我鞍前马后。”
这不是一句客套。当年八国联军涌入紫禁城,他跟着开枪护城;辛亥后退居后海,靠变卖古玩和摆摊糊口;伪满洲国抛来高薪,他没搭理。用今天的话说,立场还算干净。毛泽东向窗外瞥了一眼:“那就到炮兵司令部,当马政局顾问。”一句定音,干部任命当场落笔。载涛受命时一脸错愕,他没想到在封建时代象征奢华的皇家马匹,能在解放军炮兵系统找到新定位。
事情过去这么多年中博策略,很多人只记得特赦溥仪,却不知道同在血缘谱系里的载涛早已在军队挂职。解开这个疑问,得倒回到1950年秋。那年,中央决定把关东军留下的六处军马场并为三处,地点偏远,水草条件一般。战马优劣直接影响炮兵机动,西北边防尤为要紧,始终招不来既懂骑术又懂选种的行家。周恩来想起在政协会上提案“改良马种以利军用”的载涛,立刻起了请人之念。
很多人担心身份问题。清皇室成员进军队,是否合规?其实,法律上早有先例。新政府对原国民党起义将领的使用,已经打下了框架:只问能力,不追旧怨,更看政治表现。载涛拒绝伪满、未遭追诉,政协委员资格也已说明一切。毛泽东当天批示里的三句话后来在军委档案里仍能找到:“出身非罪,态度为上;骑术人才,军政皆需;从顾问做起,边干边学。”言简意赅,却折射出用人之道。
顾问不是虚衔。1955年初,炮兵司令部派出联合调查组,载涛跟车进塞外。昼夜温差大,他年近六旬依旧骑在最前面,测水草、记马蹄。一次巡场,他突然让车队停下,蹲进矮灌丛摘了植物叶子:“这是典型的碱性土壤杂草,若不改植,马喝了水会腹泻,体重降,行军掉速。”随行军需处的人悄悄做了笔记,后来在三号牧场铺设沉沙池,就是沿用这条建议。
几把中博策略
载涛最拿手的还是挑马。他能在百余匹年轻马中,凭眼神锁定性格温顺又不失爆发力的种公马。他自己总结了三看:看牙龄、看毛色均匀度、看尾根高低。听起来简单,当场能做对的学员寥寥。这些技术细节在1956年被整理成《炮兵军马初级教材》,印了两千册,成为部队最早一批畜牧手册。资料显示,1957—1959年间,西线炮兵团战马淘汰率由15%降到8%,平均负重里程从50公里提升到了75公里。
有意思的是,身份特殊的他在部队里极少谈旧事。偶尔赶上年轻军官问:“贝勒爷,您真住过养心殿?”他摆摆手:“那叫过眼云烟,咱们先数今天的鞍桥皮料厚薄。”这种自嘲,倒让基层士兵迅速接受了这位“老顾问”。1958年“三年规划”里增加军马冷配站建设资金,炮兵司令部联名递交报告,载涛是主要执笔人。熟悉行文的人看得出,开头三句就避开了传统八股,直接抛出“高寒地区战马换牙期延后一个月,需酌情调整育肥周期”的判断。毛泽东批示:“此老可敬,经验堪用。”
工作之余,他还住着那栋旧四合院。1959年夏季阴雨,东南角房梁渗水倒塌。他正参加政协会议,一张字条递了进去:“家中屋顶穿孔,急盼回府。”他面色一僵,又硬撑到散会。消息很快传到毛泽东那里。“两千元,从我稿费里支。”秘书记完才发现,这笔钱几乎是主席那年全部稿费。1960年春,修缮完毕,载涛给毛泽东写了封亲笔信,开头一句只有八个字:“房稳心定,请主席宽慰。”
外界有人揣测,这不过是政治姿态。可若把时间线拉长,情况就耐人寻味了。1961年减产最困难的时刻,军委缩减非战斗机构编制,许多顾问自请退职,载涛却坚持留岗,不拿补贴,带着学员在马厩作业。理由只有一句话:“马不能下岗,边防不能失速。”炮兵司令员陈赓后来回忆:“这位皇族老人,一锅高粱米吃得比谁都香。”
1964年,牧场机械化改造初见成效,军马需求逐步降低。载涛申请转为兼职,集中时间整理《骑乘术与马政三十讲》。这部十万字手稿,汇集了他四十年的骑术心得,也留存了帝制末年的兵制见闻。1965年初版一千册,翌年即售罄,后来进入解放军后勤院校教材。有人说,假如没有那份手稿,中国现代军马学的断层会更加明显,我个人赞同。
1970年暮春,载涛病逝,终年七十五岁。骨灰下葬前,炮兵司令部的马政干部列队致礼,最前排站着当年跟他下牧场的学员。没有哀乐,只有马蹄声在空旷的靶场回响。档案里留有一句备注:“曾任晚清禁卫军训练大臣,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司令部顾问,贡献于军马改良事业。”
换个角度想,如果没有那次“单薄书生”般的面试,军马体系的建设或许要走更多弯路。毛泽东与周恩来的识人、用人,在这段插曲中得到鲜明体现:凡是真才实学,就算出自王府院墙,也能走进人民军队的大门;凡是立场坚定,即使身披旧袍,也可在新中国找到用武之地。政策宽严并济,人尽其才,这在建国初期堪称奢侈,却恰恰铺就了后来国防工业的一砖一瓦。
富灯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